海子忌日,说为诗歌而死很恐怖!
3月26日是海子20周年的祭日,海子是我喜欢的诗人。
但很巧合的,去年的同一天,我从失业状态变成再就业状态。这真是个巧合。
为了纪念这种巧合,我们昨天晚上在一起做了好几个菜,美美地吃了一顿。因为我在此前说过,我从来不愿意以悲伤来纪念我喜欢的那些作家们——与其选择悲伤,我真的不如选择快乐。
当然,晚饭之后,我们还是少不了写唏嘘,我和室友谈起了当初读海子诗歌时的感受,谈到了自己当年的青涩与激情,当然也谈到了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变换。我也重复的背诵了那些已经印在脑海中的诗句,而室友也找出诗集,朗诵一番。
2
一觉醒来,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。但早晨在地铁里读到报纸报道海子逝世这个事情,顿时又觉得挺难受的。因为我读到的那篇文章说:海子是为诗歌而死的。
我为什么难受?因为我觉得很难接受海子为诗歌而死这种说法。
海子的自杀到目前仍然是难以解释清楚的,就像很多自杀者一样(比如学者王国维)。一个诗人的死亡往往留给我们巨大的想想空间,于是我们就可以因此做很多很多的解读。在这么多解释中,可能任何一种都有合理性,因为,我们想想也知道,一个人,决绝的去选择死亡,肯定是遇到了很多难以跨越的事情。
3
但是一句话说:海子是为诗歌而死,我却不是很能接受。而有的人说,海子是用自杀来唤起人们对诗歌的关注这种奇怪的论调,我觉得更是恐怖。
为什么?因为我想一个人,如果热爱一个事情,肯定会为了一件事情去奋斗,去努力,甚至不惜生命。但是不管对谁来说,牺牲生命永远不是最优的选择,而是最后一个选择。古今中外那么多诗人,他们不爱诗歌吗?活着不是能更好的写诗吗?
所以我想说的是,海子是为诗歌而死这种说法,我是不太能接受的。而这种说法,我个人觉得对于海子来说,也不见得是好事情。有的人也许觉得这样说是对海子精神高度的一种确认。但我想说,这种说法实际上拔高的不是海子,而是诗歌。大家这么说,无非是为了抬高诗歌的地位,让大家觉得,人为了诗歌而死是值得的。诗歌是大于人的。这种说法对死者毫无好处,不过是抬高了活着的某些人的地位而已。
我是愿意接受这种说法的,我相信,人永远是大于诗歌的。
海子已经写出了那么多好的诗歌,他无需死,也是伟大的诗人。他无需死,已经对得起中国诗坛。
但结果是他死了。这才是真正的哀痛所在。死了之后就无法再写诗了。
4
关于海子的死因,我这个从来没有与之接触的人,其实也不了解。但我想,如果我们认真的去想想,我们就会得到我们自己的,可能比海子死于诗歌更可靠,更理性,更真实的结论。
摘录一些海子生前身边朋友的话语,也许他们的话我们更值得反思:
西川:
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,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。与梦想着天国,而却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,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。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。在他的房间里,你找不到电视机、录音机、甚至收音机。海子在贫穷、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,他既不会跳舞、游泳,也不会骑自行车。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,他只看过一次电影--那是1986年夏天,我去昌平看他,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《白痴》,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,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: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,整个上午睡觉,整个下午读书,间或吃点东西,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。然而海子却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,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,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,比如"从好到好",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,雷峰是个大好人。